第一章 蜈蚣嶺
關燈
小
中
大
白喜祥是唱戲的伶人,家族排行第二,照北京的老規矩,大夥兒稱他為白二爺。他是京城最著名科班的頭科弟子,早年工武生,後來改工文武老生,當今梨園行裏數得著的好角兒,三十八歲上以文武老生挑班,班名喜成社,自任社長,七行七科的伶人和職員一共八十多位,常駐前門外肉市街的廣盛樓唱戲。
挑班唱戲,本來正是一個伶人邁上事業巔峰的記認,但是,天有不測風雲,時間才過了沒多久,妻女亡故,白喜祥傷痛萬分。淒涼寂寞中,眾人都勸他續弦,他堅持不肯,倒是陸續收了三個手把徒弟,半師徒半父子,朝夕調-教,以慰老懷。他為他們取了名字,依次是穆玄青、靳天青、董竹青。
梨園行的師徒關系,講究“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”,手把徒弟養在家裏,整日朝夕相處,那是比親父子還要親。這三個徒弟,乍一看全都是剃著光頭的半大小子,其實樣貌性情,各有特點:玄青沈穩莊重,嗓子好,行內稱作“有本錢”,是個唱老生的好材料;天青則是天生的武生坯子,身高腿長,挺拔剛健,卓然一股英氣;竹青呢,虎頭虎腦,機靈過人,白喜祥還沒太瞄好他該歸生旦凈醜哪個行當,先教他打住基礎再說。
三兄弟住在師父家裏,生活十分規律:每天早上不到五點就起身,伺候師父用早,然後出門喊嗓,回來練功學戲,下午陪師父去廣盛樓唱戲,晚上還有晚課,背戲文、練功、聽師父說戲。按梨園規矩,這樣的生活,一直要過七年,七年裏,師父包辦衣食住行,唱戲的收入也都歸師父;七年後,關書約滿,謝師出徒,正式搭班後,還要將收入再孝敬師父一年,才可以自己賺錢。
白喜祥的家,離廣盛樓不遠,在前門外大街西面的九道灣胡同。前門,也叫正陽門,在前朝乃是皇帝通行的門戶,也是整個北京的門臉兒,高大,雄偉,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。前門南面還聳立著一座同樣氣勢雄渾的箭樓,再往南,直到珠市口大街,這條南北馬路,就是全北京最繁華的商街:前門外大街。
這條大街,走起來那是步步景,聲聲情,充滿著地道的北京味兒。沿著箭樓下的石橋往南,沒幾步就到了一個大牌樓底下。北京各個城門,原本都建有跨街牌樓,可是只有前門牌樓是“六柱五間”,規格最高,氣派最大,朱漆木柱,七彩檐樓,昭示著整條街的不凡風貌。街道以整齊的大條石鋪成,兩邊都是兩三層樓的商肆:賣鮮果兒的正陽德,酸梅湯最地道的九龍齋,“八大祥”綢布店裏頭的瑞增祥、瑞林祥、益和祥,還有熱鬧的肉市、魚市、糧市、煤市、草市、珠寶市……
北京城的大街和胡同,雖然相連,但是喧囂和幽靜截然分開,往往一個拐彎,就進到一個不同的世界。就在這前門外大街的一片繁華中,在廊房頭條西轉,進了胡同,外頭行人的笑語聲,商販的吆喝聲,就全聽不見了,只剩了青磚碧瓦的清幽。這裏有一條曲裏拐彎的小胡同,就是白喜祥住的九道灣。“九道灣”嘛,名副其實,那是一個彎兒接一個彎兒,彎連彎,彎套彎,其實一共十三個彎呢,應該叫“十三道彎”才對,只是國人慣常以“九”,來表示最大的數量吧。
白家的小院兒,在九道灣的第二個彎。街門毫不起眼,開得細細窄窄的,門墩兒也秀秀氣氣的,一對門扇做深紅色,上頭有對銅環兒,年深日久,倒是被人手摩挲得黃澄澄地發亮。進了街門,正對著的,是一道青磚影壁,鑲著“花開富貴”的磚雕;街門左手是兩間倒座的南房,一間待客,一間儲物,街門右手東南角,是廚房。向前繞過影壁,再進一道垂花門,才是院子。
白喜祥很鐘愛這個院子,十幾年了,住得舒心順意。院子不大,方方正正,四面屋子都建著檐廊,中間一塊平展展的地面,十字甬道,鋪著方磚,青白的顏色,幹凈整齊。十字交叉處的院心,擺著一口很大的金魚缸,夏天養金魚種荷花,現在大冬天的,看不著水,倒是積了不少雪。被甬道劃分的四個方塊兒,西北那塊兒種著一棵丁香樹,東南靠著廚房那邊,有棵棗樹,大冬天的,也都只剩了枝椏。
北面的三間正房,白喜祥自住。中間是堂屋,正面掛著歲寒三友的中堂畫,設有一張八仙桌,兩張官帽椅,是白喜祥會客的所在。西面耳房是書房,窗前一張寬大的書案,陳設文房四寶,案前一把圈椅,貼墻都是竹子做的書架,擺著一函一函的線裝書,也有不少薄薄的戲本子,一摞子,又一摞子,書頁都有些發黃了,蒼老地,風塵仆仆地,一看就知道裏面藏了不知多少古老的故事。東面耳房是白喜祥的臥房,裝飾清簡至極,只在南面臨窗一鋪炕,炕頭有臉盆架子,擺著銅臉盆,白毛巾,周圍糊得四白落地的墻上,掛了兩幅蘭草。
院子東面西面,各有一套廂房。西廂房一間堂屋分隔南北,南屋是全家人的飯廳,北屋一鋪大炕,睡著前來學藝的玄青、天青、竹青三兄弟;東廂房也以一間堂屋分隔南北,住著喬雙紫一家。喬雙紫是白喜祥的把兄弟,八拜之交,也是喜成社的打鼓佬,一手出神入化的鑼鼓在北平梨園赫赫有名;媳婦鄒氏,也就是孩子們的喬三嬸,每日裏幫著白喜祥洗衣做飯操持家務。他們夫妻倆是住在東廂房的北屋,南屋呢,以前是他們的兒子喬銘翠住,銘翠十歲上拜了遠房表親、皮貨商李寶檀為師,常年在外頭學做生意,不怎麽回家,南屋便一直空著,現在給櫻草住了。
這個小院兒生活,本來十分安逸,靜謐,近乎與世隔絕,自從來了個櫻草,發生了緩慢的,難以覺察的,卻是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挑班唱戲,本來正是一個伶人邁上事業巔峰的記認,但是,天有不測風雲,時間才過了沒多久,妻女亡故,白喜祥傷痛萬分。淒涼寂寞中,眾人都勸他續弦,他堅持不肯,倒是陸續收了三個手把徒弟,半師徒半父子,朝夕調-教,以慰老懷。他為他們取了名字,依次是穆玄青、靳天青、董竹青。
梨園行的師徒關系,講究“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”,手把徒弟養在家裏,整日朝夕相處,那是比親父子還要親。這三個徒弟,乍一看全都是剃著光頭的半大小子,其實樣貌性情,各有特點:玄青沈穩莊重,嗓子好,行內稱作“有本錢”,是個唱老生的好材料;天青則是天生的武生坯子,身高腿長,挺拔剛健,卓然一股英氣;竹青呢,虎頭虎腦,機靈過人,白喜祥還沒太瞄好他該歸生旦凈醜哪個行當,先教他打住基礎再說。
三兄弟住在師父家裏,生活十分規律:每天早上不到五點就起身,伺候師父用早,然後出門喊嗓,回來練功學戲,下午陪師父去廣盛樓唱戲,晚上還有晚課,背戲文、練功、聽師父說戲。按梨園規矩,這樣的生活,一直要過七年,七年裏,師父包辦衣食住行,唱戲的收入也都歸師父;七年後,關書約滿,謝師出徒,正式搭班後,還要將收入再孝敬師父一年,才可以自己賺錢。
白喜祥的家,離廣盛樓不遠,在前門外大街西面的九道灣胡同。前門,也叫正陽門,在前朝乃是皇帝通行的門戶,也是整個北京的門臉兒,高大,雄偉,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。前門南面還聳立著一座同樣氣勢雄渾的箭樓,再往南,直到珠市口大街,這條南北馬路,就是全北京最繁華的商街:前門外大街。
這條大街,走起來那是步步景,聲聲情,充滿著地道的北京味兒。沿著箭樓下的石橋往南,沒幾步就到了一個大牌樓底下。北京各個城門,原本都建有跨街牌樓,可是只有前門牌樓是“六柱五間”,規格最高,氣派最大,朱漆木柱,七彩檐樓,昭示著整條街的不凡風貌。街道以整齊的大條石鋪成,兩邊都是兩三層樓的商肆:賣鮮果兒的正陽德,酸梅湯最地道的九龍齋,“八大祥”綢布店裏頭的瑞增祥、瑞林祥、益和祥,還有熱鬧的肉市、魚市、糧市、煤市、草市、珠寶市……
北京城的大街和胡同,雖然相連,但是喧囂和幽靜截然分開,往往一個拐彎,就進到一個不同的世界。就在這前門外大街的一片繁華中,在廊房頭條西轉,進了胡同,外頭行人的笑語聲,商販的吆喝聲,就全聽不見了,只剩了青磚碧瓦的清幽。這裏有一條曲裏拐彎的小胡同,就是白喜祥住的九道灣。“九道灣”嘛,名副其實,那是一個彎兒接一個彎兒,彎連彎,彎套彎,其實一共十三個彎呢,應該叫“十三道彎”才對,只是國人慣常以“九”,來表示最大的數量吧。
白家的小院兒,在九道灣的第二個彎。街門毫不起眼,開得細細窄窄的,門墩兒也秀秀氣氣的,一對門扇做深紅色,上頭有對銅環兒,年深日久,倒是被人手摩挲得黃澄澄地發亮。進了街門,正對著的,是一道青磚影壁,鑲著“花開富貴”的磚雕;街門左手是兩間倒座的南房,一間待客,一間儲物,街門右手東南角,是廚房。向前繞過影壁,再進一道垂花門,才是院子。
白喜祥很鐘愛這個院子,十幾年了,住得舒心順意。院子不大,方方正正,四面屋子都建著檐廊,中間一塊平展展的地面,十字甬道,鋪著方磚,青白的顏色,幹凈整齊。十字交叉處的院心,擺著一口很大的金魚缸,夏天養金魚種荷花,現在大冬天的,看不著水,倒是積了不少雪。被甬道劃分的四個方塊兒,西北那塊兒種著一棵丁香樹,東南靠著廚房那邊,有棵棗樹,大冬天的,也都只剩了枝椏。
北面的三間正房,白喜祥自住。中間是堂屋,正面掛著歲寒三友的中堂畫,設有一張八仙桌,兩張官帽椅,是白喜祥會客的所在。西面耳房是書房,窗前一張寬大的書案,陳設文房四寶,案前一把圈椅,貼墻都是竹子做的書架,擺著一函一函的線裝書,也有不少薄薄的戲本子,一摞子,又一摞子,書頁都有些發黃了,蒼老地,風塵仆仆地,一看就知道裏面藏了不知多少古老的故事。東面耳房是白喜祥的臥房,裝飾清簡至極,只在南面臨窗一鋪炕,炕頭有臉盆架子,擺著銅臉盆,白毛巾,周圍糊得四白落地的墻上,掛了兩幅蘭草。
院子東面西面,各有一套廂房。西廂房一間堂屋分隔南北,南屋是全家人的飯廳,北屋一鋪大炕,睡著前來學藝的玄青、天青、竹青三兄弟;東廂房也以一間堂屋分隔南北,住著喬雙紫一家。喬雙紫是白喜祥的把兄弟,八拜之交,也是喜成社的打鼓佬,一手出神入化的鑼鼓在北平梨園赫赫有名;媳婦鄒氏,也就是孩子們的喬三嬸,每日裏幫著白喜祥洗衣做飯操持家務。他們夫妻倆是住在東廂房的北屋,南屋呢,以前是他們的兒子喬銘翠住,銘翠十歲上拜了遠房表親、皮貨商李寶檀為師,常年在外頭學做生意,不怎麽回家,南屋便一直空著,現在給櫻草住了。
這個小院兒生活,本來十分安逸,靜謐,近乎與世隔絕,自從來了個櫻草,發生了緩慢的,難以覺察的,卻是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